今天看到Time Express(時代解讀雜誌)12月號(108期)裡的一篇文章:我們是如何長到這麼胖。文章裡提出我從未想過的觀點:人會太胖是因為吃太多以及缺乏運動,但是會想吃這麼多的食物,是不是因為人類演化的過程所建立的基因呢?
人類演化過程中99.9%的時間幾乎可以確定是生活的非常艱苦。七百萬年的中的絕大多數的時間的確是如此。當時的平均壽命大概離三十歲還差一大截。如果不要遇到意外、病菌感染、難產、遇到劍齒虎或者類似的掠食者,當時的人也可能可以活到六十多歲甚至更長,而且不會羅患現代人所困擾的肥胖疾病。
人類最早的祖先,飲食習慣跟大猩猩差不多,以果實、嫩芽、堅果以及其他植物為主食。大部分的野生食物的熱量非常低,所以為了生存就必須要不停的工作。果實含有大量的果糖與葡萄糖,但是果實並不是隨時都可以很容易取得,所以只要找到果實就盡量多吃的人比較能夠存活,同時把他們對甜食的嗜好傳給了後代。
大約兩百五十萬年前,人類才開始發展出對肉類的愛好。肉類提供了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以及脂肪酸的高濃度來源,讓人類長得更高並提供人類大腦成長的有力原料。大腦的成長或許得力於豐富的動物性蛋白質,但是大腦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消耗葡萄糖。所以人類開始喜歡肉類並不表示喪失了對甜食的愛好。
雖然人類開始喜愛肉類以及甜食,但是基於幾項原因並未導致肥胖。
<ol><li>野生獵物的蛋白質含量高,但是脂肪非常低,大約只有4%左右。現在超市所賣的蓄養牛肉的脂肪含量高達36%。</li>
<li>狩獵無法提供像畜牧一樣的穩定供給肉品。</li>
<li>果實必須在適當的時節才有。</li>
<li>一大塊蜂蜜的熱量也許跟半打甜甜圈一樣,但是一年頂多只能吃一次,而且沒有甜甜圈所含的脂肪。</li>
<li>狩獵需要花費大量的體力。</li>
<li>爬到樹上找堅果和果實也是非常辛苦的。</li></ol>
十五萬到十萬年前,解剖構造屬於現代人的人類出現,但是整個人類族群還是處在相同的狀況中,直到農業的發明。雖然栽種穀物的飲食比野生果實、野菜、野生肉類少了人類賴以茁壯的必需氨基酸、維生素與礦物質。蓄養的肉品脂肪含量比野生獵物高很多。牲畜同時也提供乳製品,這類乳製品含有大量會阻塞血管的乳脂肪。但是還是不會有肥胖問題,因為體能勞動還是一般人每天生活的一部份。
直到一百多年前的工業革命開始,汽車和其他機械大幅降低了體能勞動的必要。一方面運動從日常生活中消失,製造食物的技術也變得精密得多。強效肥料與高科技設備栽種出大量的玉米、小麥和稻米,大部分都加工精製過,更好吃,也更方便,但是養分卻減少了。農民大量飼養牛隻,這些牛肉充滿脂肪,所以味道鮮美。農民還大批生產牛奶、奶油和乳酪,又是充滿人類渴望的脂肪。而且因為大量生產,所以這些食物都相對便宜。
人類花了七百萬年演化出可以忍受飢餓的基因。在基因尚無法轉變的一百年裡遇到了可以輕易且大量取得的甜食與肉品,人們依照基因的驅使,大量的將食物填入肚中,以滿足與生俱來的欲望。也許下一階段人類演化的基因是進化成可以忍受美食誘惑,這類型的人將會比因吃過多而肥胖的人活的更長。
最近在思考,原有的飲食觀念是否需要改變。例如:最好養成每天都喝牛奶的習慣(這個觀念來自哪裡呢?可能是賣牛奶的廠商廣告,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不知不覺中有這個觀念)。